這是一部好電影,許多劇中情節發人深省。


電影原名"The Bucket List"來自劇中人物的對白,
卡特(摩根費里曼飾)在病床上列著The Bucket List,
在聽到醫生宣告噩耗之後,把紙揉成一團,
卻在第二天早上被室友柯爾(傑克尼克遜飾)撿到,

卡特說這是他們高中化學老師常叫他們做的事情,
列出自己的夢想清單,就叫做「The Bucket List」,
柯爾回答:「好個雙關語!」

(因為俚語的蹺辮子、死了的英文是"kick the bucket"
也有清空了桶子的意思,亦即那個老師希望提醒學生,
在生命結束時,可以達成桶子裡的夢想清單)。


最近看了一本書叫「最後的演講」,也在講夢想的話題,
讓我開始思考自己的夢想,但不知為何,
總覺得想到一些事情是自己很想完成的,
可是具體去思考,又好像並沒有那麼確定,

雖然每個人好像都應該試著列自己的The Bucket list,
但是對於病友而言,生命中增加了「病人的角色」之後,
在列這個清單的時候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?

是更想要列出這個清單?還是覺得沒心情想這個?

清單的內容和生病前相比會有什麼不一樣嗎?
(可能是生理上的限制,做了治療後就不適合幹嘛幹嘛...;
也可能是心理上的限制,生病之後就覺得自己沒辦法怎樣怎樣...)

當然這可能因為不同的治療階段
(如:剛開始治療、剛結束治療,或治療結束一段時間)
或是不一樣的病情(如:醫學上評估的嚴重程度和預後),
而有不同質的影響,

不過無論如何,怎麼列這個清單,以及如何去完成,
絕對是病友們,甚至是家屬們的重要issue!

我也想要列自己的The Bucket List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s18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